犀牛之星12月6日訊,經濟日報文章指出,今年以來,碳賬本、碳賬戶、碳積分、碳幣等一系列時尚新詞頻頻進入公眾視野。推動綠色生活既“有價”又“有市”,這些新做法有一個共同的名字:碳普惠。所謂碳普惠,就是指對小微企業、社區家庭和個人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,賦予一定價值,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、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。迅速升溫是今年碳普惠的關鍵詞。據不完全統計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廣州等多個城市紛紛因地制宜,開展碳賬戶創新探索。作為新探索,碳普惠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少。企業和平臺之間互不兼容、應用場景數據分散、碳減排標準不一、個體減排行為重復計算等,妨礙了碳普惠合力的發揮。碳賬戶如何確保碳排放數據監測與測算的科學性和真實性,如何破解數據歸集面臨的制度與技術難題,以及如何防止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與濫用等深層次問題有待厘清。